—— 简论侯博瀚和他的绘画艺术
结识侯博瀚,已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他大学毕业刚刚踏入社会,言谈举止,风发中透着睿智,朴素中溢着才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的绘画,他画里那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深沉和宏远。也许是我收藏名人字画的缘故,我与博瀚可以说是一见如故的。作为知遇的纪念,他特意精心为我绘制了两幅写意兰、竹相赠。后来这两幅画一直悬挂在书房里,与我朝夕相伴。而时常造访的书画界朋友们对此画亦称赞不已,认为它气韵灵动,自然淡雅,意境深远。十多年间,博瀚当年相赠的这两幅画作,已成为我众多书画藏品中的珍品了。
侯博瀚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津门书画大家霍春阳先生学习花鸟画,大学期间打下了牢固基础。求学之际,他也常求教于孙其峰、张浦生、陈冬至诸先生,受益颇多。多年来,他脚踏实地扎根到中国画传统博大精深的沃土之中,像胸怀大志的高僧修行那样,充满了虔诚的心态,矢志不移地进行着深入地研究与广泛地实践。现在,博瀚已经在齐鲁乃至中国画坛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了成就非凡、令人瞩目的画坛才俊。
从博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十分重视传统的。他认为民族传统是中国画,特别是中国花鸟画的根本。无本之木,何以成树?无源之水,何以成流?在这种意义上,失去了传统,也就失去了中国画本身。正是基于对于民族传统的这种深刻认识,博瀚才甘他十几年如一日,静静地稳稳地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潜心修行。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将中国画传统的笔墨、传统的造型和传统的意蕴完美地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但他这种体现并不是死板地因袭,而是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原则的。他注重自然,注重心灵于自然之中的感悟。他对自然的认识从不停留在表面,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心悟自然,进一步认识超越自然万物之外的东西,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古人曰:万物归心,正是这种道理。博瀚的画,无论是寥寥数笔的小品,还是气势淋漓的丈许,都体现出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的感知和顿悟。在对优秀传统的吸取方面,博瀚特别注重其它艺术传统对于绘画的作用,尤其是书法在绘画中的运用。他常常以书入画,他画的竹就充满篆籀之气,有评论家甚至称他的竹子为“篆竹”。同时博瀚还花大量时间攻读中国古典文学,他对孔孟、老庄、禅学无不涉及。他笔下的兰、竹、鸟、石无不意蕴深远,充满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君子之风,透露出很强很浓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寻根意识。
博瀚重视传统,他的许多作品多倾向于传统。但如果因此就认为博瀚是时下人们所称的传统派,是保守的,那就偏颇了,甚至是错误了。如果你全面了解了侯博瀚,你就会知道,他不但不保守,而且是极具现代意识的。他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甚至有些是超前的。他坚持民族性,却不拒绝外来的,尤其西方优秀的东西;他坚持传统,更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地创新。他不但自己积极投身于现代水墨的实践,而且作为艺术媒体的组织者,还大力倡导和推介现代水墨的探索和实践,担当起实现中国画历史性发展的重要使命。
品读博瀚的作品有些是极为传统的,有些又是极为现代的,常常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但我认为这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出于不同的表现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他可能有时候倾向于这一方,有时候又倾向于那一方,这是很自然的。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他的作品,就不难发现,即使他的最传统的作品也透露着一种隐隐的现代意识;而在他的极为现代的探索性水墨里,也隐藏不住他对古典的审美意趣和对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眷恋。这也正是博瀚的优胜之处。这正是要么彻底复古,要么全盘西化的极端主义浪潮之下的中国画既不失去传统的根本,又必须具有现代生命活力的最佳发展道路。博瀚正是这条道路上的清醒而不懈的追求者。
侯博瀚在中国绘画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不再是十年前那位意气风发的艺术青年,依然成为了一位成熟的艺术家。但作为博瀚的挚友,我深深地知道这并不是他的目标,而只是他的新的征程的起点。他还有更大的潜力,他的目标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坚信,凭着他的聪慧和悟性,凭着他雄厚的基础以及他对中国书画艺术的无限的热爱,他一定会在中国书画艺术这条广阔的大道上,取得愈来愈骄人的成绩。
本文作者刘建